close

2011/8/22,DAY15。

歐遊行記在寫到亞維儂時停頓了很長一段時間,
連我都不解地自問我自己,既然如此喜歡卻又為何如此難以言喻?
好幾次坐在電腦前,明明清晰地在存著亞維儂記憶的空間裡感受到想念的悸動,
但文字的產出卻無法粒粒分明反而更像春季午后的雷雨般一片滂沱的打在心裡,
如此強而有力也如此難以收拾...

我想,對亞維儂的喜愛就像對戀人的一般。
很喜歡很喜歡一個人卻怎麼也說不上為什麼喜歡,
不是因為某些能概括論定的特質如帥氣、美麗、聰明、溫柔...
而是因為她/他/它隨時隨地流露的氣息讓人傾心,
無需費心打扮、不必刻意修飾,光是"存在"本身就完全足夠,
即便沒有艾菲爾鐵塔吸睛如巴黎,
沒有雪儂梭堡壯麗如杜爾,
沒有大皇宮奢華如馬德里,
也沒有聖家堂驚嘆如巴塞隆納但
亞維儂的陽光、
亞維儂的風、
亞維儂的石頭街道、
亞維儂的窗稜倒影、
再稀鬆平常的事都能因穿著在亞維儂身上而變得閃耀動人,

而這一天,亞維儂令我著迷的氣質從踏上染匠街(Rue des Teinturiers)的第一步開始...













暑休暫停營業的店面裝潢、拉下的鐵門、懸吊半空中的金屬招牌、隨意塗鴉的門板...
每一步都引得我駐足,或細細欣賞或舉起相機拍攝,
因為太太喜歡所以無論如何都想盡可能地記下她的一顰一笑,



就在我如入無人之境地自拍時,一句輕聲的主動問候在身後響起,
經營著看起來像小小雜貨店的餐館老闆和老闆娘與我閒聊起來,
釘有寫上菜單的黑板和湯鍋的偌大老樹樹幹旁擺放著桌椅,
在看起來像是裝置藝術又像長椅的石塊上鋪上椅墊,
像是不經意的隨興卻是十足展現普羅旺斯的愜意和活力,
沒有邊界的創意就像沒有格局框架的用餐區,
一切都融合的像大自然的一部份,

雖然是藝術節過後但藝術的痕跡在亞維儂的街道上卻從未落幕,













染匠街上早已廢置生苔的水車們訴說著街道的歷史,
因為是一個人所以能無後顧之憂地望著這對生產對景觀都稱不上作用的"大型廢棄物"好一會兒,
內心是感動的,
從亞爾勒到亞維儂我學會欣賞、接受原來"殘破"、"閒置"也是城市的一種風貌,
當時間朝著未來走去所拖曳出的每一道痕跡其實都能以美的角度欣賞,
"新穎"不是事物的唯一模樣,
在我的眼裡亞維儂的奪目絲毫不遜於凡爾賽宮金碧輝煌的鮮豔色彩和精巧程度,

我曾經完全無法接受物品因使用而遺留的汙痕、壞損,
喜新厭舊的重度患者,
但如今我卻因亞維儂的舊而無法忘懷...









亞維儂市區被隆河與城牆包圍,
以共和國路(Rue de la République)為中心
筆直地從車站(Gare Avignon Centre)一路延伸至鐘樓廣場(Place de l'horloge),
街頭表演、旋轉木馬、餐廳、露天咖啡座、劇院...
鐘樓廣場像是亞維儂的心臟般從早到晚活躍地跳動著,
往車站方向走去從藥妝店、Fnac、H&M、Zara、甚至連Hermes都有
但轉身鑽進小巷,鐘樓也好似逆轉了時針般將人帶往中世紀的古老裡去,
去找神聖,去找奇蹟、去找平靜...




















穿越鐘樓廣場便能抵達教皇宮(Palais des Papes),

















(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s Doms)




(聖貝內澤橋,Pont Saint-Bénezet)



無論旅遊導覽裡或是明信片上必定會出現的旅遊景點不外乎
城牆、鐘樓廣場、教皇宮、聖母院、聖貝內澤橋,
因為古羅馬的遺跡、教皇的垂青(雖然事實上是因派系鬥爭而不得不的落難出走),
不僅僅讓遊客流連更讓亞維儂人引以為傲,
正如餐館女主人談話之間不忘提醒我務必記得造訪教皇宮,
我始終記得她言語之間眼神裡流露的欣喜和驕傲,
一種對歷史的驕傲、對居住城市的驕傲,
一份讓我如此羨慕,絲毫不遜於巴黎人身為parisien的天生優越...

然而一如文章的一開始說的,
亞維儂著實吸引我的都不是這些叫得出名號的古蹟建築,而是一抹氣息,
在亞維儂的兩天裡我一改on schedule的旅行習性,
想走就走、想吃就吃、想回旅館小盹時也隨心所致,
或許是累了又或許當時的我已緩緩地被亞維儂的閒情逸致潛移默化,

直到現在時不時我都還能想起亞維儂那一場狀似百無聊賴的悠閒午後...

To Be Continu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TTY 的頭像
    BETTY

    瘋狂阿貝:無論如何都要做個愛與夢想的偏執狂

    BE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