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地震

BE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情,薛西弗斯的石頭,羅蘭˙巴特察覺了這一點,並利用它來作為從結構式分析邁向解構式文本(text)的那一道門檻(threshold)。看不見的愛的辭典。說著、寫著的戀人們毋需書寫,愛的文本早已完成,戀人們做的,只是填補讚嘆愛時呼吸的瞬間。巴特說:「情境,就是忙碌著的戀人(The figure is the lover at work)」。只有在行動(work/action)中,愛情才會發生。

BE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版於1980年的《明室》可說是羅蘭˙巴特最後一本專書,從《符號學原理》建立其符號學理論架構以來,羅蘭˙巴特於俯仰其間的日常生活中擷取了各式各樣的「 象徵」體系,用來說明以「所指」(signified)、「能指」(signifier)為施力點,「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為作用力之下,看似毫無關聯的諸般「訊息」(message),從「記號」(sign)轉而成為「符號」(symbol)的過程。
早先,羅蘭˙巴特的主要關注幾乎都擺在「文化」層面:《神話學》,將報章雜誌上分散出現的文化現象經由「結構化」的過程,將其歸納至布爾喬亞階級「偽普遍化」的文化宰制過程,通過「結構」文化現象以達到「解構」神話迷思(demythification)的效果。接著,《流行體系》的雜誌時裝、《S/Z》的小說句構,羅蘭˙巴特曾於《神話學》的初版序中自言道,神話是一種語言(le mythe est un langage),那麼,文化體系也可視為一種語言,「文化表象」即是語言裡首先被接收的「音響形象」,一種純「物理」,未經分解的模糊狀態;然而作為接收者的我們實際接受到的則是透過「生理」作用的看、聽、讀之後,再經由「心理」過程將文化表象與「概念」結合的產物。

BE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我們無法討論愛情
我們只能討論自己

BE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那次以後,
還有無數次的出發,

BE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先得經歷幾次「轉換」的過程

BE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海邊的卡夫卡》下冊,第353頁,「世界是隱喻。」

BE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本,是一座由文字搭造的迷宮,初入,總夾帶著幾許興奮的心情小心探索,深怕哪一步沒走對便深陷迷境。然而如果有幸重訪,挾著過去的經驗,了然於設計者的路線,便無需步步為營,時而還能抬頭欣賞其間的景致。而在書裡引進另一本書就像是在迷宮裡又置入另一重關卡,好比在某些抉擇口加裝夾門、暗道,沒有閱讀過這本書中書的讀者就如同未曾發現這些通道,作者藉機營造的樂趣也就只能靜待有緣人了。然而一旦敞開這道秘密之門,原書的意旨在書中書的推波助瀾之下(這裡指的當然是在良好的互文性情況中),將可以盡情流洩,好似迷宮之為迷宮的意義,因為每一道額外驚喜的開啟而更為確立。

BE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家的房間有兩扇窗。
承著每日過剩的陽光,向右看去,白天是一片翠綠不過的山面。淡水河不分晨昏不知晝夜地流淌著。然而與美好無際的晝時風光銜接的,是夜晚無垠的黑暗。

BE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記起什麼,忘掉什麼。記起什麼亦或忘掉什麼,往往是在一念之間,或是一眼之間。
一開始,回去是為了回憶,後來,回憶裡的人漸漸離開了,回憶裡的物漸漸拆毀了,回去,成了習慣,或是需要。不過,這樣也好。

BE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